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8-4-11 阅读:
头陀说:“我来观察看看。”
当时,百丈禅师的师弟华林善觉禅师,正在百丈处当首座和尚,百丈就令侍者去请他前来。
当华林善觉入了方丈室后,百丈就问:“这个人如何呢?”
头陀请他笑了一声,再行走数步。头陀看了之后说:“这个人不可。”
百丈又令人去叫灵祐过来,灵祐这时正在当总务的典座。
头陀看到之后,高兴的说:“这个人正是沩山的主人。”
百丈于是在当夜就召唤灵祐入室,嘱咐他说:“我的化缘之地在此,而河山的胜境,你应当安止于彼地,以嗣续我的宗法,广度后学。”
这时,华林禅师听了后抗议的说:“再怎么说我也是忝居为上首,灵祐一个典座怎么去做住持呢?”
于是,百丈为了显示公平,就决定考试。他说:“如果你们能对著大众,下得一句出格之语,就给与住持。”
百丈就拈题考试,直指著身旁的净瓶问说:“不能唤作净瓶,你们要唤作什么?”
华林善觉就指著净瓶说:“不可以唤作木(左木右突)了。”当然净瓶不是木(左木右突)了。
接著,百丈就要灵祐回答,谁知灵祐脚一脚踢倒净瓶,便跑出去了。
百丈于是赞赏的说:“第一座输却山子(灵祐)了”于是灵祐就前往住持沩山,而开启了沩仰宗的因缘。
齿木
齿木(梵文danta-kastha),指用来磨齿刮舌以除去口中污物之木片。
为印度僧团之日常用品,大乘比丘随身的十八物之一。梵语音译惮哆家瑟詑、禅多抳瑟插,双作杨支。关于齿木的由来,《五分律》卷二十六中记载:“有诸比丘不嚼杨枝,口臭食不消。有诸比丘与上座共语,恶其口臭,诸比丘以是白佛。佛言,应嚼杨枝。嚼杨枝有五功德,消德、除冷热涎唾、善能别味、口不臭、眼明。”
由此可见当时佛教的卫生观念是很先进的,以嚼齿木的方式来保持口腔清洁,去除舌苔、口臭。
在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中记载:“每日旦朝,须嚼齿木,揩齿刮舌,务令如法。盥漱清净,方行敬礼。若其不然,受礼礼他,悉皆得罪。”
嚼齿木时,要注意礼仪,在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中说:“一头缓须熟嚼,良久净刷牙关。若也逼近尊人,宜将左手掩口,用罢擘破,屈而刮舌。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菎,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,一头纤细以剔断牙,屈而刮舌,勿令伤损。亦既用罢,即可俱洗,弃之屏处。凡弃齿木,若口中吐水,及以洟唾,皆须弹指经三,或时謦欬过两,如不尔者,弃便有罪。”
《五分律》卷二十七亦举出使用杨枝应注意之事:1、比丘应于阿练若处嚼杨枝;2、不可临井嚼杨枝;3、杨枝用尽,净洗乃弃;4、杨枝应截去已用处,余更畜用;5、不以盛革屣囊盛杨枝;6、不应于温室、讲堂、食堂、作食处,和尚、阿阇梨、上座前嚼杨枝;7、不于患病之比丘前嚼杨枝等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