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早晚课法器怎样敲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8-4-11 阅读:
在义净的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中记载:“西方(印度)用上等白布滤水;东夏(中国)则以附糊之上绢布。因生绢无法阻挡小虫,故将柔软绢布以笏尺(中国尺)量四尺,持其两端,叠为二层,缝成网状。两角附带,两侧附轮,以宽一尺六寸之棒以予以撑开。将两端挂于柱下,下置受盆。注水时,将罐底置于水器中,以免水中之虫与水共落盆中,或落地死亡。”
根据《比丘六物图抄》卷下,义净所说的是僧院使用水滤的场合;如果只有单独一人时,则“作扚形洒袋”(《四分律》第五二)。同时,未携带水滤时,可用外出衣服之衣角来过滤。《根本萨婆多部律摄》卷第一一中说:“其滤物有五种,一谓方罗,二谓法瓶,三若持迦,四酌水罗,五谓衣角。”举出滤水器有五种。
而在《大乘比丘十八物图》中列有图示,由图示可看出:1、与义净所说方法大致相同。2、将布张挂于壶口滤水。3、与水壶一样,在瓶口张布过滤。4、在圆形的轮上张挂绢布。5、名符其实地使用衣角,只是方形的布。
净瓶
净瓶(梵名 kalasa),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,用以容水的器具,为比丘十八物之一,盛水供饮用或洗濯,又称水瓶或澡瓶。
在《敕修百丈清规》氏要览》中说:“净瓶,梵语军迟,此云瓶,常贮水随身,用以净手。”
《寄归传》说:“军持有二:若瓷瓦者是净用,若铜铁者是触用。”
《祖庭事苑》云:“净瓶,《四分律》云:‘有此丘遇无水处,水或有虫,渴杀。佛知制戒,令持触净二瓶,以护命故。’”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》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。又,胎藏界轻荼罗诸尊中,中台八叶院之弥勒菩萨、观音院之毗俱胝菩萨及不空罥索菩萨、苏悉地院之十一面观自在菩萨,及外金刚部之火天等,皆持军持。
净瓶的种类,分为净、触两种,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一代的灵祐禅师开创河山一脉时,有一个十分传奇的因缘,净瓶也成了一个有趣的公案。
当灵祐的师父百丈禅师在江西百丈山开法时,灵祐依止他,受其启发。
有一天,一位司马头陀从湖南来,这位头善于观察风水地理,知晓何处是大法流传之地,就告诉百丈说:“我是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山,名为大沩山,是一座能聚集一千五百名修行人的善知识所居之处。”
百丈听了就问司马头陀说:“老僧是不是能住持此山呢?”
头陀说:“这一座山,不是和尚所居之处。”
“为什么呢?”百丈问道。
头陀就解说道:“和尚必于骨人,而这一座是肉山,外相不大相合。如果你去住山,徒众无法超过千人。”
百丈于是就问道:“那么我的徒众之中,是否有人住得呢?”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