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橛的来历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8-4-25 阅读:
金刚橛是许多宁玛派传承大师或“伏藏师”[18]常用的器物。他们右手挥舞金刚橛或将其别在腰带上。手持金刚橛可以刺杀十方障魔。但左手挥舞金刚橛时,右手一般要配有一个金刚杵或金刚锤,表示钉住了障魔。金刚橛神双手转动的大金刚橛被称作“须弥山金刚橛”,其带焰的橛尖将一切敌人碾压成灰。作为礼器,金刚橛常画成垂直状,橛尖刺向一个三角形木架台或“铁狱”。
注解:
[1]梵文:Vajrakilaya,金刚橛神,神名。
[2]藏文:Sa-bdag,蛇尾土地神,神名。
[3]梵文:Virtra,大龙神,神名。
[4]原文:Khotan,和阗,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。
[5]原文:Gilgit,吉尔吉特,古称“勃律”,地名。
[6]梵文:Kashakamala,卡沙卡玛拉,地名。
[7]梵文:Parping,帕尔平,地名。
[8]梵文:Asur Cave,阿修罗洞。
[9]梵文:Vajrakilaya Tantra,《金刚橛密续》,经文名。
[10]梵文:kilana,修金刚神或金刚神修法。
[11]藏文:Byang-gter,北藏,伏藏师仁增果登发掘的四业诸法典。
[12]梵文:Mahakanda,大纽结。
[13]梵文:Kamadhatu,欲界,三界之一,为欲望所支配的世界。
[14]梵文:Rupadhatu,色界,三界之一,亦称“色界处”,由清净的物质所成的世界。
[15]梵文:Arupadhatu,无色界,亦称“无色处”。非物质性的世界;精神世界。
[16]梵文:Yamantaka,怖畏金刚,亦称“焰鬘得迦”,汉译“大威德金刚”,藏传佛教密乘无上瑜伽部本尊,为文殊菩萨化现的忿怒相,表示断除诸障、降服怨敌。
[17]梵文:Kayas,三身,指佛的三身:1)化身(Nirmanakaya);2)应身(Sambhogakaya);3)法身(Dharmakaya)。
[18]藏文:gTer-ston,伏藏师,发掘出藏文书籍“伏藏”的大师。“伏藏”是古代被人埋藏起来、后世被人发掘出来的藏文书籍的总称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