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法器-磬的介绍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7-9-13 阅读:
在大寺院、大丛林里,‘维那’管用‘大磬’,‘悦众’持用‘引磬’。上殿时:‘悦众’一人或数人,站在‘维那’(一人)身后,‘悦众’等于是‘维那’的部属。‘维那’起腔,‘悦众’接腔;‘维那’转腔,‘悦众’跟腔。他们必须声声响朗、字正腔圆,以防大众高低失准,参差不齐。
‘大磬’的敲用,多半是在‘起腔、收腔、合掌、放掌’、以及‘佛号’等处。
‘引磬’的敲用,多半是在‘问讯、转身、礼拜’、以及其他‘动作’的场合—如晚课‘蒙山施食’时,‘行者’的动作等。
‘大磬’大抵用于指挥‘腔调’,‘引磬’则用于指挥‘行动’,‘大磬’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。‘引磬’在不敲‘铛、铪、铃鼓’时,在必要时配合木鱼作为敲打‘板眼’之用。
小寺院小道场人数少,‘维那’、‘悦众’两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。于是‘大磬’和‘引磬’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并用了。
‘大磬’和‘小磬’,除了要在‘日常课诵’、或者是各种‘法会、庆典、消灾、度亡......’等场合需要敲击外,还有许多仪节需要敲击它们—据佛教仪式须知(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)说:‘“圆磬”念诵所鸣,维那主之。凡住持或尊宿、仕官、施(施主)护(护法)等礼佛,皆鸣三下。“扁磬”石为之,形似“云板”,悬“方丈”廊外;有客见住持,知客鸣三下。又“小手磬”,礼佛诵经皆鸣之,为起止之节。’
另据法器章说:‘磬:大殿早暮、住持知事、行香时,大众看诵经咒时,直(值)殿者鸣之。唱衣时,维那鸣之。行者披剃时,作梵阇梨鸣之。’
‘磬’是一种神圣的器物,祇园图经中说:‘佛衣服院,阿难所止,常护佛衣。有一铜磬,可受五升。磬子四边,悉以黄金缕作过去佛弟子。又鼻上,以紫磨金为九龙形;背上立天人像。执玉槌,用击磬,声闻三千世界。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。磬是梵王造之,及佛灭度,娑竭罗龙王收入海宫。’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