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0_180px;
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

佛教法器-磬的介绍
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7-9-13 阅读:

辞源中引述说:‘磬:乐器也;以玉或石为之,其形如矩。’—磬又叫做‘銈(金圭也)’。

据说‘磬’起源于我国古代,在虞舜时期,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。当时的‘磬’,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。那些石料,出产于我国泗水(在今山东省境)两岸的深山之中;它的颜色类似漆树,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,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。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,不过,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。

根据文献通考考证: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‘磬’,又到了陈代才有铜造的‘磬’。

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‘磬’,是把石块磨成石片,形状如‘矩’,中间折曲,两端低垂。有如日本字母的‘︿’字,也很像我国‘注音符号’的‘ㄟ’字一般。—造‘磬’的方法,在考工记(考工记:书名,一卷;言百工之事。即周礼之第六篇,亦名冬官考工记)一书中曾有叙述。

‘磬’的种类很多,有‘玉磬、铁磬、铜磬、编磬、笙磬、颂磬、歌磬、特磬’等许多类型。每一种磬,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。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,而发出不同的音律。

例如‘编磬’的制作方法:它是用十六枚石片(石磬),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,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。还有一种叫做‘方响’的乐器,它是‘磬’的一种代用品;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。

上面所说的‘磬’,都是悬挂在‘簨□(钟磬架子)’上敲击的乐器。在朝鲜半岛,到今天还有‘编磬、特磬’的‘方响’被流传使用著。日本奈良兴福寺,不久之前还有一只‘华原磬’被保存著,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。考其形状,是属于‘钲鼓’的一类。

佛教的‘僧磬’,和上面所介绍的‘乐器磬’大不相同。佛教的‘磬’是‘钵’形的。据禅林象器笺‘呗器门’(日僧无著道忠編著)说:‘僧磬与乐器磬,其形全别。乐器磬:板样曲折;考工记所谓倨勾,一矩有半者。僧磬:如钵形;祇园图经云:可受五升。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。又石湖梅谱,以梅花半含比僧磬,支那(中国)僧磬之制可知焉。’

佛教的‘磬’,大致有‘圆磬’(即‘大磬’)、‘匾磬’、‘小手磬’(即‘引磬’)等三数种。‘圆磬’有如钵状,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。大者径约二、三尺,高不足二、三尺。小者径约半尺,高不足半尺。‘匾磬’是石造的,象器笺说:‘小磬如桃大,底有窍,贯绪,连缚小竹枝为柄,以小铁桴(槌)击之,名为引磬。盖因导引众故名。’现今之引磬,已改用木柄,贯以铜线。

‘磬’是‘犍槌’中的主脑,在寺僧集体行动时,由‘维那’或‘悦众’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,号令赞诵。

12

上篇:
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