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
编辑:互联网 更新于:2017-6-21 阅读:
三通都敲完后,最后念“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”三称,敲三下,接三下鼓。
晚上先接鼓声三下,敲三下钟,然后先慢敲十八下,念一句敲一下:
洪钟初(再、三)叩,宝偈高吟;上彻天堂,下通地府。
上祝当今元首,大统乾坤;下祈人类相亲,世界大同。
三界四生之内,各免轮回;九幽十类之中,悉离苦海。
五风十雨,免遭饥馑之年;南亩东郊,俱瞻尧舜之曰。
干戈永息,甲马休征;阵败伤亡,俱生净土。
飞禽走兽,罗网不逢;浪子孤商,早还乡井。
无边世界,地久天长;远近檀那,增延福寿。
三门镇靖,佛法常兴;土地龙神,安僧护法。
父母师长,六亲眷属;历代先亡,同登彼岸。
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
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
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
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
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
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
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
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
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
然后,快敲十八下,念“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,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”三遍,敲三下,接三下板。
钟声悠扬,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,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。所以,从古以来,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,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《枫桥夜泊》:
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;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
二、鼓
鼓是敲打乐器之一,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,由金、玉、木、石等制造而成,有各种形状及大小,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。
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,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、舞乐、军阵中,具有集众、报时、警报振奋人心之用。随着佛教传入中国、印度、西域的鼓也随着传来,再加上中国原有的鼓,于是鼓的类型和称呼便丰富多彩。比较小的称为“应鼓”,比较大的称为“鼓”,悬挂在高处,而击打的称为“悬鼓”,鼓种类很多。
在印度,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,如做法事敲鼓集合,《四分律》记载,比丘们在布萨时没有按时集合,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,或敲鼓吹呗,所以在寺院中早起、夜寝时,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,于是便有“晨钟暮鼓”之称。后来,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,配合唱念,谱成曲调。作为“伎乐供养,庄严道场”,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,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。
鼓在中国汉传的古老寺院中,其用途十分广泛,曰常生活、说话、上堂等活动都会用到鼓,有法鼓、登坐鼓、茶鼓、斋鼓、问讯鼓等等。
现代寺院的鼓,除了报时之用外,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。一种是放在架上,旁边有一只吊钟,称为铃鼓。另外,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“手鼓“,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,在不敲时,两手捧持,鼓槌摆在鼓的外侧,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,两大拇指夹在鼓内,其余四指(两无名指与两小指)环拢着。这种姿势称为“捧月手鼓”,击鼓时,左手大拇指、食指、中指托着鼓,右手大拇指、食指和中指执槌,向内敲鼓。
上篇:
下篇: